材料/工具
基本知識看細節
基本知識
首先去醫院做個心電圖。
心電圖是最簡單也是最早的一種心臟檢查手段,卻能夠為醫生診斷提供許多有用的信息,至今仍是檢查心臟問題方面至關重要的一種技術。 心電圖做完以后,通常馬上就會拿到一份紙質的檢查結果,但有時也得等上幾天。
第一次去做心電圖的時候,你可能會有點緊張。因為除了身體的各個部位要擦上黏糊糊的液體,還要從各個角度用導線連接心臟。這些都是為了能夠檢測到你心臟的活動,那么,等心臟活動被儀器識別到以后,儀表上的線就會開始上升至最高點,這叫做“峰值(positive deflection)”;隨后線會向下掉落至最低點,這叫做“負峰值(negative deflection)”。心電圖做完后,你就會在紙質的圖表上看到這些活動的記錄。
了解心電圖上網格的含義。
表上縱軸代表電壓,而橫向的方格則代表時間,清晰標出的大方格里面一般還有小方格。
? 小方格邊長1毫米,代表0.04秒。大方格邊長5毫米,代表02秒。
? 縱向10毫米則相當于1毫伏。
計算每兩次心跳之間的時間。
這個時間段的波段叫做P波,一般是正負峰值出現之前的一小段比較平穩的波形。P波正常情況下的跨度為0.12-2.0秒,也就是占到3-4小格。
? P波的時長應該是相當穩定的。如果時長變化較多,那么可能就是出現了異常心跳。但是除非醫生明確告訴你有問題,否則也可能完全不是什么事。
? 正負峰值之后有一個小小的隆起,我們把它叫做T波,它是一次心跳的結尾,代表心室快速復極時的電位變化。
看細節
在心電圖上找到相鄰兩個完全相同的波峰。
數一數這兩個波峰間隔多少大格。波峰也叫做R峰,而整個一段尖峰則叫做QRS波群(代表心室肌除極的電位變化)。
? 以下整個圖形就叫做正常竇性心律。這是心電圖上基本的正常心臟活動。當然,就算是健康人的正常心跳,也會因人而異,這種差異是正常的。
利用以下公式計算心率:用300除以兩次峰值之間的大方格數。
比如在這張心電圖中,兩個峰值之間間隔3個大方格,那么就用300除以3,得到100BPM(即:100跳/分鐘)。
? 再如,假如你數到兩個峰值之間有4個大方格,那么300/4=75,你的心率就是75BPM。
? 如果你找不到相同的相鄰兩個波峰,也可以數一下6秒內有幾個波峰,然后用得到的數字乘以10,就可以得到大致的心率。例如,如果6秒內有7個R峰,那么7x10=70,大致的心率就是70BPM。
如有可疑的波形,要向醫生請教。
你可能會發現心電圖上有一些看起來不那么正常的波形,而醫生也沒有跟你說什么,那么,這不是因為醫生粗心大意或是醫術不佳,而是因為這些看似可疑的波形實則并無大礙,而向你解釋反而會給你徒增煩惱。
? 如果P波與R峰之間間隔過長,那就是出現了“一度心臟傳導阻滯”。如果QRS波群跨度超過0.12秒,則是出現了“束支傳導阻滯”。如果P波完全沒有,而是代之以彎彎曲曲的不規則曲線,同時伴有不規則的心跳,那就是出現了“心房纖維性顫動”。
小提示
只有有行醫資質的醫生才能對心電圖做出權威的解讀,千萬不要拿著心電圖自己給自己瞎診斷。。。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