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爰高潮a片〈毛片〉,尤物av天堂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VR综合,添女人荫蒂全部过程av

視頻1 視頻21 視頻41 視頻61 視頻文章1 視頻文章21 視頻文章41 視頻文章61 推薦1 推薦3 推薦5 推薦7 推薦9 推薦11 推薦13 推薦15 推薦17 推薦19 推薦21 推薦23 推薦25 推薦27 推薦29 推薦31 推薦33 推薦35 推薦37 推薦39 推薦41 推薦43 推薦45 推薦47 推薦49 關鍵詞1 關鍵詞101 關鍵詞201 關鍵詞301 關鍵詞401 關鍵詞501 關鍵詞601 關鍵詞701 關鍵詞801 關鍵詞901 關鍵詞1001 關鍵詞1101 關鍵詞1201 關鍵詞1301 關鍵詞1401 關鍵詞1501 關鍵詞1601 關鍵詞1701 關鍵詞1801 關鍵詞1901 視頻擴展1 視頻擴展6 視頻擴展11 視頻擴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資訊1 資訊501 資訊1001 資訊1501 標簽1 標簽501 標簽1001 關鍵詞1 關鍵詞501 關鍵詞1001 關鍵詞1501
問答文章1 問答文章501 問答文章1001 問答文章1501 問答文章2001 問答文章2501 問答文章3001 問答文章3501 問答文章4001 問答文章4501 問答文章5001 問答文章5501 問答文章6001 問答文章6501 問答文章7001 問答文章7501 問答文章8001 問答文章8501 問答文章9001 問答文章9501
當前位置: 首頁 - 手機 - 正文

齊國公是什么朝代的

來源:懂視網 責編:小OO 時間:2020-03-16 19:16:35
導讀齊國公是什么朝代的,其實沒有孟姜女這個人,她的原型是春秋時期齊國人杞梁之妻.故事最早見之于《左傳》.孟姜為齊將杞梁之妻,梁于公元前549年在莒戰死,齊莊公在效外見到孟姜,對她表示吊慰.孟姜認為郊野不是吊喪之處,拒絕接受,于是莊公接受她的意見專門到她家里進行了關于齊國公目前有兩種,我們必須要了解的知識,第一就是在周朝的時候,齊國的國君被稱之為是齊國公,比如說我們大家最熟悉的姜子牙

其實沒有孟姜女這個人,她的原型是春秋時期齊國人杞梁之妻. 故事最早見之于《左傳》.孟姜為齊將杞梁之妻,梁于公元前549年在莒戰死,齊莊公在效外見到孟姜,對她表示吊慰.孟姜認為郊野不是吊喪之處,拒絕接受,于是莊公接受她的意見專門到她家里進行了

關于齊國公目前有兩種,我們必須要了解的知識,第一就是在周朝的時候,齊國的國君被稱之為是齊國公,比如說我們大家最熟悉的姜子牙,當時把它封作為是姜齊姜氏齊國,那么在史記當中專門有這樣一個來記載,那么姜齊它800年的這樣一個興衰史。

唐朝。 李世民,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于武功之別館(今陜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

另一個它主要指的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爵位,這是在中國古代來說是一等的爵位,我們舉幾個例子比如說于文集,尤其是我們特別熟悉的長孫無忌,這是唐代的開國的功臣,長孫無忌因為在輔佐李世民鞏固唐代政權的過程當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長孫無忌被稱之為是凌煙閣的24功臣之首,后來被封為是齊國公,后又襲趙國公。

故事中說的是秦朝,但歷史上孟姜女(應該是齊國貴族長女的別稱)的原型卻生活在春秋時期,孟姜的丈夫杞梁則是春秋時齊國的大夫。 那么,春秋時期的孟姜為何穿越時空三百多年,跑到秦朝去大哭長城? 有關此故事的演繹過程,史學家顧頡剛先生曾于

他為唐代初期的這樣一個發達建立了很大的功勛,后來他還編撰成了宋代以后稱的唐律疏議30卷,那么在中國的這樣一個法律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因此齊國公哪個朝代的,我們現在可以這樣來說,一種說就是周朝時期齊國的國君,一種說就是在中國古代它的一種爵位在不同的時期都有存在,我們剛才列舉的是唐朝的長孫無忌他是齊國公。

田氏代齊,指中國戰國初年齊國田氏取代姜姓成為齊侯的事件。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冊命田和為齊侯。前379年齊康公死,姜姓絕祀,姜姓齊國完全為田氏齊國取代。 奔齊 齊桓公十四年,陳國公族內亂,公子完為避禍奔逃至齊國。齊桓公欲封公子完為卿,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左姓分支起源,據說春秋時期齊國有左右公子大致是什么時候。左氏曾有郡望是濟陽郡。

左右公子是在衛惠公時期,大約前686年—前669年。

姓氏起源

  1、 據《呂覽》載,黃帝時有小臣左徹,為左姓之始。

  2、 出自姜姓,為春秋時齊國公族之后。齊國君主的兒子有左公子和右公子之分。左公子的后代便以左字為姓,形成左氏。

  3、 以職官為姓,春秋時,各諸侯國大都置有左史官,其后便以左為氏。如楚威王有左史官倚相;周穆王有左史戎夫,他們皆為左氏之祖。

  4、 左氏得姓很早,是以官名而得姓的,至今己有4000多年的歷史。

  5、 本族姓氏,上古由姬姓傳顓頊,子孫傳熊氏,所生弟六子,入楚鬻熊,在楚國,威王封左相為史,以官為氏 。

戰國時,左姓人多居于河南、山東一帶。兩漢時,江蘇、安徽也出現了左姓大族。隋唐時,四川左姓發展很快,宋代以后,兩廣等地出現了左姓望族。

  濟陽左氏:晉惠帝時將陳留郡之一部分置濟陽郡,南渡后廢,其故地在今河南省蘭考、山東東明一帶。

  堂號為"傳經堂":孔子作《春秋》,左丘明為了傳《春秋》作了《左傳》,詳細解釋了《春秋》的內容。 "高義堂":春秋時候左伯桃和羊角哀一起到楚國去謀事,途遇大雪,天寒食絕。伯桃把自己的衣服、糧食都給了羊角哀,讓他一人到楚國去,免得二人都凍餓而死。伯桃自己則鉆到一棵大樹的樹洞里凍餓而死。羊角哀在楚國得官后,回到那棵柳樹下劈開樹干,重新禮葬了左伯桃。

高仕繼是哪個朝代的人

歷史人物好像沒有高仕繼的啊!!你是不是看的電視劇里面虛構的人物呀,姓高的比較有名的就高力士這個人呀

你說的是 高思繼吧,生卒年不詳,五代十國第一名*,人稱“白馬銀*”。后唐媯州(今河北懷來)人,高順勵之子。兄弟皆以武勇稱。初為幽州節度使李匡威戍將。后歸李克用,拜為中軍都指揮使,昆仲分掌燕兵。李克用念高氏兄弟勢傾一方,必為后患,乃盡誅之。其子高興周,孫子高懷德、高懷亮后來成為了北宋開國英雄。

或者是高力士?

中文名 高力士

國 籍 (唐朝)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公元684年

逝世日期 公元762年

職 業 宦官

主要成就 協助玄宗平定韋后之亂

享 年 78歲

官 職 驃騎大將軍

封 爵 齊國公

歷史里沒有叫高仕繼的有名的

郭姓氏 從哪個朝代出現的

郭氏始祖

1、源于姬姓。西周時期,武王封其叔虢仲于西虢(虢通“郭”)。周平王東遷時,西虢遷于河南,改稱南虢,春秋時滅于晉。留在原西虢者史稱小虢,春秋時為秦所滅。周武王封其叔虢叔于東虢,在今河南滎陽北。周平王東遷后,把東虢之地給予東遷有功的鄭國,東虢虢序北遷山西南的平陸,史稱北虢,后滅于晉。后裔徙居太原北的陽曲,號郭公。四個虢國和郭公之后均有郭姓,郭公之后的郭姓是郭氏的主要支派。

2、源于任姓。黃帝封禺虢于任,任氏族也是黃帝時代12個重要氏族之一,地處東臨東夷族,禺虢是任氏族的首領,任姓之祖。禺虢的后裔在夏朝建立了郭國,中山郭氏即出自古郭國。

3、源于地名,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郭,外城,古代在城墻外圍加筑的一道城墻。居于外城的遂以為郭氏,也有以居城郭不同方位而姓東郭、南郭、西郭、北郭,其后代多改姓單姓郭氏。這類郭姓主要發生在先秦時期的北方地區,也無法弄清其族源和姓屬。

4、源自少數民族

①回族,回族郭姓的祖先是西域波斯人伊本·庫斯·德廣貢·納姆,漢名叫做郭廣德。,“庫斯”與“郭氏”諧音,這就是回族人漢字姓的由來。泉州和惠安回族以及遷居在各地的郭姓回族,多為郭廣德的后裔。

②源于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郭爾羅斯氏、郭爾羅特氏、郭齊里氏,其漢化姓氏均為郭氏。

③源于滿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郭琿氏,源于金國時期女真貴益昆部落,漢義“鉤子”,居黑龍江流域,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漢姓為郭氏。其他還有滿族郭佳氏、郭勒本氏、托勒佳氏、郭齊里氏等。

得姓始祖

虢序,又名郭序,虢序是虢叔的裔孫。虢序做為虢叔后裔的代表者,東周初年被周平王封于夏陽,公元前655年晉滅虢后,郭序后裔又由周定王封居太原北陽曲。其后裔居晉陽及其以北至陽曲、定襄、原平一帶地區,尤以陽曲、晉陽三地郭氏家族最出名,秦漢以來發展成為太原著姓。虢序號稱郭公,是虢姓轉為郭姓的第一代人。

遷徙分布

先秦時期,郭姓主要活動于河南、陜西、山西、山東、河北地區。秦漢時,郭姓已向南北擴散,北抵內蒙古、西至甘肅、東觸江蘇、西南入四川。三國兩晉時,郭姓已經分布于長江南北的廣大地區。唐朝初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率58姓經江西入福建,以及唐末固始人王審知入閩,郭姓隨以河南人群為主體的二次南下移民進入了福建。唐朝中葉,大臣郭子儀平定了安史之亂,被封為汾陽王,中興之功帶來了姓族的興旺,形成了著名的山西汾陽郭氏,達到鼎盛時期,至今南方和海外的郭姓多數敬奉郭子儀為始祖。北宋時中原人群再次南逃大移民,郭姓足跡幾乎達到南方各地。明末清初,郭姓播遷到了臺灣。

春秋戰國時期,齊莊公一朝有什么故事?

齊國原系周室分給功臣姜尚之封邑,姜尚即姜子牙,他是周武王的開國功臣,為周王朝的興起立下了不朽之功。周武王將它封在營丘(山東臨淄北),國號齊。這里是薄姑之民的故地,也是一股巨大的抗周勢力。武王讓他在這里鎮撫薄姑之民,其封疆東至海濱,西至黃河,南至穆陵(山東沂水縣北)、北至于無棣(山東無棣)。它也是周王室控制東夷的重要力量,同時周王還授予他征伐違抗王室的侯伯的權力。

  進入春秋時期,齊國的國君依次為:齊莊公、齊釐公、齊襄公、齊桓公、齊孝公、齊昭公、齊懿公、齊惠公、齊頃公、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齊晏孺子荼、齊悼公、齊簡公、齊平公。這些國君,都是姜尚的后代。

  齊國是一個大國,在諸侯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力量,齊桓公姜小白曾成為公認的霸主,盛極一時。到春秋后期,霸政局面近于尾聲,而且,姜氏之國亦大權旁落,漸為卿大夫田氏所控。

  春秋初期,公元前672年,陳國內亂,陳厲公之子陳完出奔到齊國,齊桓公收留了他,并任命他為工政。于是,陳完便在齊國安居。其后代漸漸強大起來。“田”字古音與“陳”字同音通用,所以陳完又可叫田完,其子孫亦然。

  先說說齊莊公。齊莊公是個好色之徒,他看上了相國崔杼的夫人棠姜(先嫁給棠公),并與她私通。公元前548年,崔杼聯合棠姜的兒子棠無咎殺死齊莊公。之后,崔杼、慶封、晏嬰等大臣立齊莊公的兄弟為國君,就是齊景公。齊國的太史不講情面,在史冊中寫上“崔杼弒其君”。

  崔杼沒有晉國趙盾的涵養,當即將太史殺了。后來,太史的兩位弟弟繼續當史官,繼續直書其事,也被崔杼所殺。到了太史最后一位弟弟,依舊要直書,崔杼沒有辦法,只得依了他。原來,還有一位南史氏,執簡以往,準備前赴后繼,途中知道史官已記下其事,才返還。宋代文天祥的《正氣歌》,亦贊美過“齊太史簡”。

  崔杼立齊景公后,擔任右相,慶封任左相。不久,崔氏與慶氏便產生了尖銳的矛盾。公元前546年,慶封滅了崔杼一家,掌握了朝政。

公元前545年,田完四世孫田桓子,聯合鮑氏以及大族欒氏、高氏合力在齊滅了當國的慶氏。之后田氏、鮑氏又共滅欒、高二氏。田桓子繼而討好公族與國人,“凡公子、公孫之無祿者,私分之邑。國之貧均孤寡者,私與之粟”,從而取得了公族與國人的支持。

  至齊景公時,公室*,剝削沉重。田桓子之子田乞,即田僖子,采取了一些爭取民心的有效措施。他用大斗借出,小斗回收,于是“齊之民歸之如流水”,田氏借此增強了勢力。這就是所謂“公棄其民,而歸于田氏”。在靈公、莊公、景公三朝當卿相的晏嬰,曾奉齊景公命出使晉國聯姻,與晉國大夫叔向議論齊國的*。晏嬰預言,齊國政權終將為田氏所取代。

  田僖子,與齊舊貴族國惠子、高昭子產生了嚴重的矛盾。國、高二氏當權,田氏在表面上盡職于齊國公族,假意事奉高、國兩家,暗地里卻組織力量,準備推翻國、高二氏。公元前489年,齊景公死,國、高二氏立公子荼為國君。田乞發動政變,趕走國、高二氏,另立公子陽生為國君,就是齊悼公。田乞自立為相,掌握了齊國的政權。

  田乞死后,其子田恒(田常)代立為齊相,是為田成子。田成子繼續采用田僖子所制定的政策,用大斗出、小斗進的辦法大力爭取民眾。田氏行德于民,取得了極好的效果,當時流傳的民謠唱道:“嫗乎采芑,歸乎田成子”。公元前481年,田成子發動武裝政變,殺了齊簡公和許多強宗貴族,另立齊平公,進一步把持了政權。田成子又通過“修公行賞”等等親民政策,成為國民人心所向,使齊國國君實際上變成了傀儡。公元前391年,國相田和將齊國國君齊康公放逐到海上,只留一城之地作為他的食邑,田和成為了齊國實際上的國君。

  公元前386年,周室冊命田和為齊侯,正式將他列為諸侯。過了幾年齊康公病逝,姜氏遂絕其祀,齊國全部為田氏所統治。史稱“田氏代齊”,因為僅國君易姓,國名并未改變,故戰國時代的齊國往往被稱為“田齊”。

  田氏代齊,是春秋末期大夫專政奪權的一個成功事例。而韓、趙、魏三家分晉,更使這種局勢發展到一個高峰。

什么樣的人能被封 公,侯?(如 齊國公 鎮國侯) 公侯又是幾品的官職呢? 他們的兒女又稱為什么?

中國的

一、先秦時期的封爵

1、上古的“爵”

《通典.職官.封爵》上載有:

黃帝:方制萬里,為萬國,各百里。

唐虞夏:建國凡五等:公、侯、伯、子、男。

殷:公、侯、伯三等,公百里,侯七十里,伯五十里。

周: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公居攝改制,大其封,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孟子.萬章篇》說: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達于天子,附于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視侯,大夫受地視伯,元士受地視子男。

但以上這種“爵”只是一種名號,與后世的封爵有很大的區別。除天子之外,公侯伯子男的地位和權力是相等的,僅僅是在禮節上的待遇有一定程度的差別。這個最近有不少著作論述,專門討論這一問題。

2、春秋戰國時的封爵

戰國以前,各諸侯國內部的爵實際上有卿、大夫、士*,每級又分上中下三等。各國按國大小待遇不同,如《左傳》中載“次國之上卿當大國之中,中當其下,下當其上大夫。小同之上卿當大國之下卿,中當其上大大,下當其下大夫。”有不同的食封標準,如《國語》中載“大國之卿,一旅之田,上大夫,一卒之田。”《左傳》中也載趙簡子曾有“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之語。

戰國時,各國的爵大致有卿、大夫等。如各國都曾有“上卿”、“亞卿”、“客卿”等,均為將相所得的高爵。大夫一級如有上大夫、中大夫、國大夫、五大夫等。戰國各大國出現了侯爵,如秦有徹侯、關內侯,楚有通侯,其他各國均有侯。除侯外還有封君,侯、君封地或以縣計,或以戶計,但僅能食其封地的租稅,無軍政司法獨立權,不世襲。除此以外,各國還有一些特別的爵稱,如楚國的封爵還有執珪、執帛。

秦國自商鞅變法后,定二十等軍功爵: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裊,四不更(以上相當于“士”),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以上相當于“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以上相當于“卿”),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以上相當于“諸侯”)。 徹侯得食縣(設令、長),關內侯食租稅于關內,余大庶長以下*,則如吏職。凡斬獲敵首級一顆,即賜爵一級,還要有賜田宅和服役人員一名的優待。有爵級則可為官,斬敵甲首一顆,賜爵一級,愿做官的,可以作“五十石之官”,即斗食小吏。

二、秦漢時期的封爵

秦滅六國,實行純粹的郡縣制,賞爵仍為二十等爵。

西漢初分封了八個異性諸侯王,不久大多掃除,又分封了一批同性諸侯王于關東,鎮土撫民。初期諸侯王國一般較大,常有幾郡,國內有太傅輔王,內史治國民,中尉掌武職,丞相統眾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漢朝。平七國亂后削減,景帝中五年令諸侯王不得復治國,天子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謁者、郎諸官長丞皆損其員。武帝改漢內史為京光尹,中尉為執金吾,郎中令為光祿勛,故王國如故。損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綏和元年省內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到后來的王國不過相當一郡,且王死后諸子皆可分其地,越來越小。東漢略如西漢制,以皇子封王,其郡為國,置傅、相、中尉等。

侯(即二十等爵中的列侯)以戶數為差,大者不過萬戶,少者五六百戶,漢初因功封列侯者有一百四十三人。侯國建制相當于縣,有國相,相當縣令,受所在郡守節制。列侯另有家丞、庶子、門大夫、洗馬、行人等數官。朝廷京師設主爵中尉管理列侯,景帝時改由大鴻臚管理。東漢時列侯功大者食縣,小者食鄉、亭,設國相,有家丞、庶子等家臣。

漢仍承秦二十等爵(武帝時改徹侯稱列侯),其中七大夫以上為吏爵,可令食邑;七大夫以下為民爵,只及其身與戶。后其爵漸輕,武帝時在此之外,又特設武功爵十一等:一級造士,二級閑輿衛,*良士,四級元戎士,五級官首,六級秉鐸,七級千夫,八級樂卿,九級執戎,十級政戾庶長,十一級軍衛。規定立功受爵的將士可以補吏,可以贖罪,功勞超等者,大者封侯,小者補郎,使受爵者得到實際利益。但是,由于規定了武功爵可以買賣,所以也就無法避免爵位朝輕、濫方向發展。東漢時期,由于征辟、察舉和任子等制度基本上壟斷了官吏選拔權,雖二十等爵仍在,其作用已式微而益輕,除列侯、關內侯兩級外,其余的后來幾乎名存實亡。東漢末曹操在列侯、關內侯下又設名號侯十八級,關中侯十七級,關外侯十六級,五大夫侯十五級,皆為不食租的虛封。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封爵

1、曹魏的封爵

自曹魏起正式廢除了秦漢以來的二十等爵,實行公侯伯子男五等制度,以后為歷朝所沿行。

魏文帝黃初年間,定爵制為九等:王、公、侯、伯、子、男、縣侯、鄉侯(最初在鄉侯之下還有亭侯,后省)、關內侯。王為皇室宗親獨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宗室、功臣都有,均有封地;縣侯、鄉侯、關內侯為功臣及子弟起家封爵,無封國,食租稅。王至男視官一品,縣侯視三品,鄉侯視四品,亭侯視五品,關內侯視六品。

黃初三年始封皇子為王,并封王之庶子為鄉公,嗣王之庶子為鄉侯,公之庶子為亭伯;黃初五年改封諸王皆為縣王,以縣為國;明帝太和六年再調整,改封諸侯王,以郡為國。王國置相、都尉(以上五品)、傅、保、友(以上六品)、郎中令、中尉、大農、司馬(以上七品)、家令(八品)各一人;公國職員如王國;侯國置相(八品,相當縣令)一人以及家令、家丞、傅等家臣。

除以上九等爵外,也有對庶民、士兵的賜爵,即曹操時在關內侯以下創立的名號侯、關中侯、關外侯、五大夫侯,皆為不食租的虛封。

2、兩晉的封爵

晉武帝咸寧三年(275年)定制,爵位有:王、公、侯、伯、子、男、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郡侯、開國縣侯、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鄉亭侯、關內侯。非皇子不得封王,宗室封爵有公、侯、伯、子、男(其中又有郡公、縣公、郡侯、縣侯之別);功臣有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郡侯、開國縣侯、開國侯、開國子、開國男、鄉亭侯(鄉侯和亭侯)、關內侯、關外侯等。五等爵上加“開國”二字西晉時較少,東晉多以此酬異性功臣,其建制不久,常與原五等爵混稱,沿用至后世。從官品上看,開國郡公、縣公為一品,開國縣侯、伯、子、男為二品,縣侯三品,鄉侯四品,亭侯五品,關內名號侯六品,關外侯七品。

晉武帝時對王國制度有具體規定:大國二萬戶,兵五千(置三軍,中軍二千,上下軍各千五百);次國一萬戶,兵三千(置上下兩軍,各千五百);下國五千戶,兵一千五百(置一軍)。公之制同王之下國。侯不滿五千戶,亦置一軍,兵千人。諸王子除嗣王外,依次按公、侯、伯、子、男遞降。王、公、侯國均以中尉領兵。王國置相(后改稱內史),王官除傅、保、友、郎中令、中尉、大農、常侍、侍郎外,職官略同郡,以上均由朝廷任命。租調由王“三分食一”(東晉改為“九分食一”)

3、南朝的封爵

南朝宋制因兩晉,唯大小國皆三軍(至孝建中,國官屬不得對其主稱臣,改稱下官)。王子為后,例封千戶。齊因之。

梁封爵大體因前代,定制:諸王言稱令,境內稱之為殿下;公侯言稱教,境內稱之為第下;皆自稱為寡人。梁的五等爵制為:“五等諸公(即開國諸公),位視三公,班次之;開國諸侯,位視孤親、重號將軍、光祿大夫,班次之;開國諸伯,位視九卿,班次之;開國諸子,位視二千石,班次之;開國諸男.位視二干石,班次之”。

陳有郡王、嗣王、藩王、開國郡公、開國縣公、侯、伯、子、男、沐食侯、鄉亭侯、關中關外侯,凡十二等。因國小,王國封戶一般大國不過兩千(個別曾到五千戶),小國僅千戶。郡王、嗣王、藩王為一品,開國郡公、開國縣公二品,開國縣侯三品,開國縣伯四品,開國縣子五品,開國縣男六品,沐食侯七品,鄉、亭侯八品,關中、關外侯九品。一品視萬石,二、三、四品并視中二千石,五、六品視二千石,七、八品視千石,九品視六百石。

4、北朝的封爵

北魏道武帝皇始元年(396年),始封五等爵;天賜元年,減五等爵為四等:王、公、侯、子,王封大郡。公封小郡,侯封大縣,子封小縣。后又復添伯、男二等。皇子和異性元功上勛皆可封王。孝文帝行“親疏世減擋”:親王2000戶、始蕃1000戶、二蕃500戶、三蕃300戶。王國官有師、友、文學及中尉、大農、上中下將軍、常侍、侍郎等。景明元年定制有王、開國郡公、散公、侯、散侯、伯、散伯、子、散子、男、散男,凡十一等,王食半,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各爵品級為:除王外,開國郡公正一品,開國縣公、散公從一品,開國縣侯正二品,散侯從二品,開國縣伯正三品,散伯從三品,開國縣子正四品上階,散子從四品下階,開國縣男正五品上階,散男從五品下階。

北齊爵分王、公、侯、伯、子、男六等。王,位在大司馬上;非親王則在三公下。封內之調,盡以入臺,三分食一。公以下,四分食—。王國,師一人,其余官略與晉、魏制同。官品略有調整:除王外,開國郡公從一品,散郡公、開國縣公正二品,散縣公、開國縣侯從二品,散縣侯、開國縣伯正三品,散縣伯從三品,開國縣子正四品,散縣子從四品,開國縣男正五品,開國鄉男、散縣男,從五品。較北魏各降—階。又公國有郎中令,正七品;大農,從七品;中尉,正八品;常侍,從八品;侍郎,正九品;上中下將軍及上中大夫,從九品。侯、伯國亦置大農,從八品;中郎、謁者,正九品。子、男國之大農,從九品。

北周郡縣亦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爵,皆加“開國”。 后改《周禮》九命之制“諸侯為外命,公九命,侯八命,伯七命,子六命,男五命”。共計有王、郡王、縣王、國公、郡公、縣公、縣侯、縣伯、縣子、縣男、鄉男,凡十一等。

四、隋唐時期的封爵

1、隋朝的封爵

隋文帝開皇年間,設爵國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侯、伯、子、男九等。郡王第一品,秩萬石。嗣王、藩王、開國郡縣公,第二品;開國郡、縣侯,第三品;開國縣伯,第四品;并視中二千石。開國子,第五品;開國男,第六品。并視二千石。湯沐食侯,第七品;鄉、亭侯,第八品。并視千石。關中、關外侯,第九品。視六百石。另有記載與其稍有出入:王正一品,郡王、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從一品,開國侯正二品,開國子正四品下階,開國男正五品上階。煬帝時只保留王、公、侯三等,余皆廢。

2、唐朝的封爵

唐太宗貞觀十一年,定爵制九等:一等為王,食邑萬戶,正一品;二等為嗣王、郡王,食邑五千戶,從一品;三等為國公,食邑三干戶,從一品;四等為開國郡公,食邑二干戶,正二品;五等為開國縣公,食邑—干五百戶,從二品;六等為開國縣侯,食邑一千戶,從二品;七等為開國縣伯,食邑七百戶,正四品上;八等為開國縣子,食巳五百戶,正五品上;九等為開國縣男,食邑三百戶,從五品上。

各封爵還授給世襲的永業田,親王10000畝,郡王5000,國公4000畝,郡公3500畝,縣公2500畝,侯1400畝,伯1000畝,子800畝,男500畝。

五、宋遼金元時期的封爵

1、宋朝的封爵

宋初的封爵增加到十二級,為王、嗣王、郡王、國公、郡公、開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公、侯、伯、子、男都帶本郡縣開國,到封國公時,則稱某國公。初次只封小國、然后改移大國。皇子、兄弟封國,謂之親王。親王之子承嫡者為嗣王,宗室近親承襲,特旨者封郡王,遇恩及宗室祖宗后承襲及特旨者封國公。馀宗室近親并封郡公。其開國公、侯、伯、子、男皆隨食邑:二千戶以上封公,一千戶以上封侯,七百戶以上封伯,五百戶以上封子,三百戶以上封男。現任、前任宰相食邑、實封共萬戶。相應品級為:王正一品,嗣王、郡王、國公從一品,郡公、開國郡公正二品,開國縣公從二品,開國侯從三品,開國伯正四品,開國子正五品,開國男從五品。后嗣王、郡公、開國公不封,保留九等。

有封爵者必有食邑。食邑從—萬戶到二百戶,共分十四等。不過,食邑只是虛數,只有食實封才有一點實際利益。食實封從千戶到百戶,共分七等。實封約為虛封數的4/10,食實封者,按實封一戶,每月給錢25文計算,隨月俸向官府領取。宋代官員的這些封爵和食邑、食實封等,都沒有子孫可以世襲的規定。

2、遼金的封爵

遼的封爵很多繼承唐制,也有王和五等爵,以及食邑、食實封等制度。

金朝封爵分九等:王、郡王、國公、郡公、郡侯、郡伯、縣伯、縣子、縣男。官品為:正從一品為郡王、國公,正從二品為郡公,正從三品為郡侯,正從四品為郡伯、縣伯,承安二年更。正五品曰縣子,從五品曰縣男。食邑定制為:封王者萬戶,實封一千戶;郡王五千戶,實封五百戶;國公三千戶,實封三百戶;郡公二千戶,實封二百戶;郡侯一千戶,實封一百戶;郡伯七百戶,縣子五百戶,縣男三百戶,皆無實封。

3、元朝的封爵

元爵分為:王正一品,郡王從一品,國公正二品,郡公從二品,郡侯正三品,郡侯從三品,郡伯正四品,郡伯從四品,縣子正五品,縣男從五品。

六、明清時期的封爵

1、明朝的封爵

明朝的封爵分宗室和功臣外戚兩種。

明太祖之初,定制襲封:親王嫡長子年十歲立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冠服均視一品;諸子年十歲,則封為郡王;郡王嫡長子為郡王世子;嫡長孫則授長孫;冠服均視二品;諸子則授鎮國將軍,從一品;孫輔國將軍,從二品;曾孫奉國將軍,從二品;四世孫鎮國中尉;從四品。五世孫輔國中尉,從五品;六世以下皆奉國中尉.從六品。初親王歲祿定為五萬石,后定減親王歲祿為萬石,郡王二千石,鎮國將軍千石,輔國將軍八百石,奉國將軍六百石,鎮國中尉四百石,輔國將軍三百石,奉國將軍二百石。另有大量賜田,有的親王竟至數千上萬頃。

明朝又閱前朝之制,列爵五等以封功臣外戚,后革子、男,只留公、侯、伯三等,并定制:“凡爵非社稷軍功不得封,封號非特旨不得予。”爵分兩種,一是只授終身(不世),二是可以世襲(世),世與不世,以軍功大小而定,均給誥券。除有軍功者外,可得爵號的還有曲阜孔子后裔衍圣公及駙馬都尉、外戚等因恩澤受封者,但只是給誥而不給券。與前朝不同的是,明朝的公、侯、伯只有爵號和食祿,井無封邑。

2、清朝的封爵

清初(后金時),尚處于爵職不分的狀態,至最后的完善也有一個過程。天命五年(1620年),“*序爵,列總兵之品三等,副(將)參(將)游擊亦如之,其牛錄額真俱為備御,每牛錄下設千總四員”。天聰八年(1634年),改稱五備御之總兵官為一等公,一二三等總兵它為一二三等昂邦章京,一二二等副將為—二三等梅勒章京,一二等參將為一二等甲喇章京,游擊為三等甲喇章京,備御為牛錄章京。順治元年,加封公、侯、伯世爵,不久更昂邦章京為精奇尼哈番,梅勒章京為阿思哈尼哈番,甲喇章京為阿達哈哈番,牛錄章京為拜他喇布勒哈番,以及拖沙喇哈番。乾隆元午(1736午),又比照漢稱,定精奇尼哈番為于爵,阿思哈尼哈番為男爵,哈達哈哈番為輕車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為騎都尉,拖沙喇哈番為云騎尉。乾隆十六年(1751年),定世襲七品官為恩騎尉從而確立了二十七等世爵制:

公,分一至三等,超品

侯,分一等侯兼一云騎尉,及一至二等侯.超品;

伯,分一等伯兼一云騎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

子,分一等子兼一云騎尉,及—至三等子,正一品;

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騎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

輕車都尉,分—等輕車都尉兼一云騎尉,及—至三等輕車都尉,正三品;

騎都尉,分騎都尉兼一云騎尉及騎都尉二等,正四品;

云騎尉,正五品;

恩騎尉,正七品。

爵位的承襲有兩種,一種叫世襲罔替,所得爵位可世代承襲,由朝廷受予誥命,屬于特典之列。通常的世爵均定有承襲次數,—般是每—代減一等,襲次既盡,世爵也就取消。世爵俸祿為:一等公歲支俸銀700兩,二等公685兩,三等公660兩,一等侯又一云騎尉635兩,一等侯610兩,二等侯585兩,三等侯560兩,一等伯又一云騎尉535兩,一等伯510兩,二等伯485兩,三等伯460兩,一等子又一云騎尉435兩,一等子410兩,二等子385兩,三等子360兩,一等男又一云騎尉335兩,一等男310兩,二等男285兩,三等男260兩,一等輕車都尉又一云騎尉235兩,一等輕車都尉210兩,二等輕車都尉185兩,三等輕車都尉160兩,騎都尉又一云騎尉135兩,騎都尉110兩,云騎尉85兩,恩騎尉45兩。還有不列等的閑散公255兩,閑散侯230兩,伯品級官205兩,子品級官180兩,男品級官155兩,輕車都尉品級官130兩,騎都尉品級官105兩,云騎尉品級官80兩。凡在京八旗世爵,每俸銀1兩,兼支給米1斛。

以上世爵主要用于封功臣及外戚。宗室皇親另有制度,分和碩親王、世子、多羅郡王、長子、多羅貝勒、多羅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若除去世子、長子外共十二級。一般爵位均為降級世襲,即子嗣承襲父爵要降一級。如果承襲者本人無甚功勛,不能晉級。少數特許可世襲罔替,如清初的八家“鐵帽子王”: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和碩承澤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和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八家以及后世的乾隆時封的怡賢親王、同治時封的恭親王、光緒時封醇親王、慶親王四家。

外國的爵位

當你在閱讀莎士比亞的喜劇《威尼斯商人》時,撲面而來就有主持法庭審判的威尼斯公爵,接連向鮑細婭求婚的又有巴拉庭伯爵、英國的福根勃琪少年男爵、德國撒克遜公爵等等。初學外國文學的讀者,一時往往被這些頭銜搞得眼花繚亂,迷惑不解。因此,了解一點外國爵位的由來及其內涵,是閱讀外國文學作品必不可少的知識。

爵位是歐洲封建君主國內分封貴族的等級制度。它最早出現于中世紀,在近代的一些國家中仍然繼續沿用。一般以占有土地的多少來確定分封爵銜之高低,主要可分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這五等。

公爵:在貴族中,公爵是第一等級,地位最高。這個爵名的由來有三:一是歐洲氏族社會解體時期,日耳曼部落的軍事*;二是古代羅馬部落的軍事*;三是古羅馬時代的邊省將領,后指地方軍政長官,其拉丁文原意為\"統帥\"。隨著封建關系的發展,王權的日益強化,公爵成了統治階級中的上層人物。在英國,公爵最初是由十四世紀的英王愛德華三世分封的,被封這公爵的全是王室成員。十五世紀后才打破這慣例,少數非王室人員也被封為公爵。

侯爵:侯爵是貴族的第二等級。查理大帝在位時它是指具有特別全權的邊區長官,相當于藩侯,查理曼帝國*后,變成了獨立的大封建領主。封建王權加強后,侯爵成為公爵與伯爵之間的爵銜,其地位與其他伯爵相等,十到十四世紀后,才確認侯爵的地位在伯上之上。

伯爵:在羅馬帝國時,伯爵是皇帝的侍從,掌管軍、民、財政大權,有時也出任地方官吏,封建制度強化后,伯爵可割據一方,成為世襲的大封建領主。后來,其地位漸次低落,介于侯爵與子爵之間,為貴族的第三等級。在英國,伯爵之銜歷史最久,在一二三七年黑王子愛德華被封為公爵之前,它是英國最高的爵位。這一爵名,來源于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丹麥。

子爵:子爵原系法蘭克王國的國家官吏名,最早是由國王查理曼于八世紀時封的,后來傳到歐洲其他*國家。起初,子爵是伯爵的副手,后來獨立存在,也可世襲。子爵爵位到十五世紀才傳入英國,博蒙德·約翰于一四四○年第一個被封為英國子爵,其地位在男爵之上。

男爵:男爵是貴族爵位中最低的一級。在十一至十二世紀時,它是歐洲君主國國王或大封建主的直接附庸。在英語中,男爵(Baron)一詞,是諾曼人在征服歐洲*時引進來的,本義為\"只不過是普通的人\",后來演變為\"強有力的人\"。當時,英國的那些直接從國王那兒得到土地的大佃主,概可稱為男爵,但這并非由國王分封。到了一三八七年理查二世約翰·比徹姆為男爵后,男爵才成為英國貴族的正式爵位。

在上述的這五個貴族爵位中,又根據其能否傳給后代,分為世襲貴族和終身貴族兩類。世襲貴族死后可由長子繼承,終身貴族僅限本人活著時擔任,死后其子不能承襲。英國的詩人拜倫的伯父是世襲貴族,他去世后,侄子拜倫獲得了世襲的爵位。《威尼斯商人》中的少年男爵福根勃琪也屬于這一類。

西方爵位的由來

公爵(Duke):在貴族中,公爵是第一等級,地位最高。這個爵名的由來有三:一是歐洲氏族社會解體時期,日耳曼部落的軍事*;二是古代羅馬部落的軍事*;三是古羅馬時代的邊省將領,后指地方軍政長官,其拉丁文原意為\\"統帥\\"。隨著封建關系的發展,王權的日益強化,公爵成了統治階級中的上層人物。在英國,公爵最初是由十四世紀的英王愛德華三世分封的,被封這公爵的全是王室成員。十五世紀后才打破這慣例,少數非王室人員也被封為公爵。

侯爵(Marquess):侯爵是貴族的第二等級。查理大帝在位時它是指具有特別全權的邊區長官,相當于藩侯,查理曼帝國*后,變成了獨立的大封建領主。封建王權加強后,侯爵成為公爵與伯爵之間的爵銜,其地位與其他伯爵相等,十到十四世紀后,才確認侯爵的地位在伯爵之上。

伯爵(Earl):在羅馬帝國時,伯爵是皇帝的侍從,掌管軍、民、財政大權,有時也出任地方官吏,封建制度強化后,伯爵可割據一方,成為世襲的大封建領主。后來,其地位漸次低落,介于侯爵與子爵之間,為貴族的第三等級。在英國,伯爵之銜歷史最久,在一二三七年黑王子愛德華被封為公爵之前,它是英國最高的爵位。這一爵名,來源于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丹麥。

子爵:子爵原系法蘭克王國的國家官吏名,最早是由國王查理曼于八世紀時封的,后來傳到歐洲其他*國家。起初,子爵是伯爵的副手,后來獨立存在,也可世襲。子爵爵位到十五世紀才傳入英國,博蒙德·約翰于一四四○年第一個被封為英國子爵,其地位在男爵之上。

男爵(Baron):男爵是貴族爵位中最低的一級。在十一至十二世紀時,它是歐洲君主國國王或大封建主的直接附庸。在英語中,男爵(Baron)一詞,是諾曼人在征服歐洲*時引進來的,本義為\\"只不過是普通的人\\",后來演變為\\"強有力的人\\"。當時,英國的那些直接從國王那兒得到土地的大佃主,概可稱為男爵,但這并非由國王分封。到了一三八七年理查二世封約翰·比徹姆為男爵后,男爵才成為英國貴族的正式爵位。

在上述的這五個貴族爵位中,又根據其能否傳給后代,分為世襲貴族和終身貴族兩類。世襲貴族死后可由長子繼承,終身貴族僅限本人活著時擔任,死后其子不能承襲。

英國正統爵位的來歷

在英國5級貴族中,伯爵出現最早。個別學者認為伯爵爵位來自歐洲*,至遲在公元900年的法國,伯爵已成為公爵的封臣。但更多的學者認為英國伯爵(Earl)與法國伯爵(Count)并無繼承或連帶關系;而且英國伯爵稱號是5種貴族稱號中惟一的英文詞,是由古英語eorl轉化而來;大約在盎格魯一撒克遜時代后期,因王權不夠強大,英格蘭廣大地區曾劃為幾個較大的伯爵管轄區(great earldom)。而伯爵爵位卻是在 11世紀初由丹麥國王克努特引進英格蘭的。11—12世紀中葉之前的伯爵多是鎮守一方的諸侯。他們大多是一人治理數郡,所以又被稱為"方伯"。諾曼大公威廉侵人英國后,擔心他們權勢過重,危及王權和國家統一,遂將方伯權力加以分割,移交給他的親信,每個伯爵的轄區僅限一郡,與國王有著極其明確的封君封臣關系,伯爵倘敢興兵作亂便會被王軍*,或受其他貴族制裁。伯爵職權名號可由后代繼承,但會因為有的伯爵缺少繼承人而使總數有減無增。斯蒂芬在位時,破格加封格奧弗雷·德·曼維爾為艾塞克斯伯爵。14世紀以來,伯爵數目攀升。1307年計有9名。1327年愛德華三世即位時僅余6名,10年后增至12名;愛德華在位晚期增至14名。14世紀20年代之前,伯爵作為高級貴族,是男爵的"天然領導人",在地方上負有對男爵、騎士的管理責任。但在1327年*危機[指愛德華三世廢黜其母法國伊沙貝拉公主的攝政,登極親政時,伯爵曾作為一個具有"自我意識"的*群體獨立行動,與男爵們的"距離感"突然產生。1328年由亨利三世增封瑪奇伯爵領地之后,伯爵不必行使地方管理的職責。 在重大正式場合,伯爵穿著鑲有白色毛皮邊的深紅色絲絨外套,軟帽上縫鑲著三條貂皮以表明爵位級別,冠冕上有一鍍金銀圈,上沿飾有8個銀球;而國王則稱伯爵為其"真正可信可愛的伙伴。

參考資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15563443.html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 熱門焦點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

熱門推薦

我國四大發明家的名字是什么 四個季節有哪些特點 菠蘿和牛肉可以一起食用嗎 我國的四大發明分別是什么 生的豬大腸需要煮多久 曹植是什么朝代的人 紅樓夢里的四大家族是指什么 宋江有哪些特點 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怎么理解 婦女節是怎么來的 形而上學有哪些觀點 四個意識四個自信具體是什么 中學生上課走神怎么辦 變色龍有哪些特點和本領 起司貓和美短有什么區別 騾子怎么才能辨別雌雄 鴿子流鼻涕怎么辦 我國有些什么平原 我國的四大石窟分別是哪幾個 高爾基的姓氏是什么 清明刑法加官進爵怎么理解 第一宇宙速度是什么意思 腌制臘八蒜的溫度一般是多少 豬皮去除腥味有什么技巧方法 大灰狼的故事是什么樣的 男生的圍巾多長比較好 小紅帽的故事是什么樣的 豬油有什么危害 八寶粥有哪八個配料 食用油轉基因和非轉基因有什么不同 咖啡喝多了心慌有哪些原因 地球大氣中占比重量大的是什么物質 記憶有什么規律 羊毛圍巾有什么系法 緯度根據什么劃分的 霜形成的過程是什么樣的 人類能觀測到的宇宙范圍有多大 細胞有氧呼吸過程的三個階段分別是哪幾個 人臉識別有什么原理 六十歲本命年可以送什么禮物
To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扶绥县| 蚌埠市| 扶风县| 长宁区| 隆安县| 临高县| 元朗区| 文登市| 余庆县| 洛扎县| 杂多县| 温泉县| 元朗区| 封开县| 夏邑县| 东平县| 沈阳市| 盐城市| 开原市| 朝阳区| 东乡族自治县| 尚志市| 根河市| 海兴县| 延庆县| 天全县| 从化市| 大庆市| 顺义区| 禹城市| 多伦县| 乡城县| 四会市| 麻阳| 泸定县| 杭锦后旗| 仪陇县| 广平县| 营山县| 环江| 福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