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歷代的枕頭當中,唯有元朝的陶瓷枕特別高,差不多有20公分,反映了當時北方遼金元人用高枕的習慣,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當時人對“高枕無憂“的期盼高過對舒適度的追求。 古代人喜歡用硬枕的其中一個原因也是儒家禮儀文化的體現,古人對自身要
古代的發髻太難梳,高的枕頭不會弄亂發型。另外,古人喜歡用硬枕是儒家文化的體現,古人對自身要求嚴格,認為“枕頭硬,才能骨頭硬;骨頭硬,做人身板才能挺”。
1, 為了保護發型。 因為古代的發髻太難梳,所以要配個高的枕頭,而且是墊在脖子那里,這樣就不會弄亂發型了。 2,儒家文化。 古代人喜歡用硬枕的其中一個原因也是儒家禮儀文化的體現,古人對自身要求十分嚴格,要“坐有坐姿,站有站姿”,連睡都要
據相關資料所指,枕頭一詞名為三國時期的曹操所創。話說一天夜里,曹操在中軍帳中挑燈夜讀,到三更時分犯困,身旁的書童請其上床休息,床上的幾本木匣兵書一時也沒地方存放,書童就將其平擺在床的一頭,曹操太困,稀里糊涂地將頭枕在木匣上就睡了,而且睡得香。書童見此情況便依兵書木匣的形狀,用軟物制作出了一種墊頭用具呈給曹操,曹操問此物何名,書童只答墊頭之臥具,曹操便將此種物件作名為“枕頭”,隨后枕頭逐漸在人們的生活中普及。
因為這種枕頭具有清火、安神的作用,脖子枕在上面,不但涼快,還能保護發髻不亂同時墊了這個硬枕頭,頸椎會更加前驅。這樣的前驅,對于頸椎病是有好處的。 人在入睡以后,頭部的溫度過高,就不容易入睡,日常家庭中以蕎麥、木棉或塑料泡沫為枕芯
古代喜歡用硬枕頭,有以下幾種原因:
古人睡這種又高又硬的枕頭是有一定的講究的。 原因一:古代不論男女的頭發都很長,因為古人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如果隨便修剪頭發是大逆不道,所以他們會有各種各樣的發型,但是晚上睡覺的話肯定會弄亂,但是像這種又高又硬的枕頭躺下去不會
1, 為了保護發型。
現代人們都注重睡眠質量,都知道一個好的枕頭對睡眠有多重要,一般來說,大家都喜歡柔軟的枕頭,不過我們的古人卻大多用硬邦邦的瓷枕頭。這令現代人費解:硬邦邦的枕頭能好用嗎?為什么古人不喜歡軟枕頭?其實,這與古代人特有的生活方式有著密
因為古代的發髻太難梳,所以要配個高的枕頭,而且是墊在脖子那里,這樣就不會弄亂發型了。
古代人睡覺,枕頭墊的很高,這是有科學道理的。 正所謂“高枕無憂”呀! 事實上,現代醫學證明,正常人仰臥其枕頭高度以10—12厘米左右為宜,側臥與肩等高。這樣的枕頭高度更有助于人體健康,保證睡眠質量。
2, 儒家文化。
在很多出土的文物或者電視劇當中,古代的很多枕頭都是硬邦邦的,比如玉枕。我自己小時候家里沒有空調的時候睡在地上,經常會把枕頭給弄沒。頭直接枕在了地板上,那感覺是真不舒服,時間久了后腦勺都疼,為什么古人喜歡用硬邦邦的玉枕頭呢,主要
古代人喜歡用硬枕的其中一個原因也是儒家禮儀文化的體現,古人對自身要求十分嚴格,要“坐有坐姿,站有站姿”,連睡都要有睡姿,他們認為“枕頭硬,才能骨頭硬;骨頭硬,做人身板才能挺”。而且元朝的人民是“高枕癥”最嚴重的時候吧,枕頭高的有20厘米。
大家在看古裝劇的時候有沒有注意過一個細節,那就是他們睡覺用的枕頭很多都是硬的,像是瓷器做的。小編在看一些古裝劇的時候,就注意到了,那時候是不是就很好奇,這么硬的枕頭晚上睡覺不難受嗎?下面我們來說一下吧。 那么問題就來了,為什么古
3, 習慣遺傳。
因為古代的發髻太難梳,所以要配個高的枕頭,而且是墊在脖子那里,這樣就不會弄亂發型了. 另一種解釋: 在我國歷代的枕頭當中,唯有元朝的陶瓷枕特別高,差不多有20公分,反映了當時北方遼金元人用高枕的習慣,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當時人對“高枕無憂
因為人類遠古時期是睡山洞,枕石頭什么的硬東西的,所以久而久之就習慣了,而且當人側睡的時候,高枕正好彌補的肩膀和脖子的距離,所以還是很舒服的。
古代讀書人為了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從小就給男孩子用硬枕頭。 窮人家的孩子不讀書,也就不講究。 因為枕頭硬,所以讀書人一般都平躺著睡,所以后腦勺是平的。 現在農村有些人仍然講究要把娃娃的后腦勺睡平,并不是因為好看,而是因為看起來像讀
4, 為了清涼。
會不舒服的,方枕頭并沒有明顯的優點,因為太硬,并且過高。 之所以用又高又硬的枕頭,是因為古人一直推崇高枕無憂。原始時代,人們用石頭或草捆等將頭部墊高去睡覺,后來隨著工藝流程的發展才有陶瓷枕頭的出現,陶瓷枕頭起源于隋代、得到發展是
你想古代又沒有空調,要是枕個軟枕,還不把人悶死啊,這個時候要是木枕,石枕,瓷枕,玉枕,竹枕什么的,把頭部墊起來,清涼又通風。當然舒服。冬天的時候,就會是在枕頭外面包上布料什么的。所以古人冬夏用的枕頭是不一樣的。
現代人們都注重睡眠質量,都知道一個好的枕頭對睡眠有多重要,一般來說,大家都喜歡柔軟的枕頭,不過我們的古人卻大多用硬邦邦的瓷枕頭。這令現代人費解:硬邦邦的枕頭能好用嗎?為什么古人不喜歡軟枕頭?其實,這與古代人特有的生活方式有著密
5,健康
俗話說:無憂四寸長壽三寸。硬枕的這個尺寸比較有利于頸椎健康。
這是出自一篇古代典故。 春秋的時候,齊國有一位叫做孟嘗君的人,他在家里養了三千個客人,孟嘗君把這些人分成上、中、下三種等級!上等的客人每天都可以吃到大魚大肉、出門的時候還有車子可以坐;中等的客人每天只有吃到魚和菜;下等的客人每天
那我們現代的要睡這么高枕頭,第二天肯定會脖子疼,為什么古代反而有利于健康了呢?因為他們睡枕頭不是枕后腦勺的,而是脖子枕在上面。
1、枕頭比較高,在我國歷代的枕頭當中,唯有元朝的陶瓷枕特別高,差不多有20公分,反映了當時北方遼金元人用高枕的習慣,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當時人對“高枕無憂“的期盼高過對舒適度的追求。 2、枕頭硬,其實古代人喜歡用硬枕的其中一個原因也是儒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中國古代的枕頭為什么是硬的
古代讀百書人為了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從小就給男孩子用硬枕頭。
窮人家的孩子不讀書,也就不講究。
因為枕頭度硬,所以讀書人一般都平躺著問睡,所以后腦勺是平的。
現在農村有些人仍然講究要把娃娃的后腦勺睡答平,并不是因為好看,而是因為看起來像讀書人。
古代枕頭為什么是硬的
古代確實用硬枕頭,但每個人習慣也會有所不同。原始時代,人們用石頭或草捆等將頭部墊高去睡覺,大概是“因丘陵掘穴而處”時比較原始的枕頭。到戰國時,枕頭就已經相當講究。1957年,在河南信陽長臺關一個戰國楚墓里,出土了一張保存完好的漆木床,床上就有竹枕。我國前人對枕頭頗有研究。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用一個小圓木作枕頭,睡覺時,只要稍動一下,頭從枕上滑落,便立即驚醒,醒之后發奮繼續讀書,他把這個枕頭取名為“警枕”。為了強身健體,在睡眠時達到治病的目的,古人還在枕內放藥以治病,叫做“藥枕”。李時珍《本草綱目》說:“苦蕎皮、黑 豆皮、綠豆皮、決明子……作枕頭,至老明目。”民間有多種多樣的枕頭,大都以“清火”、“去熱”為目的。
在我國古代,由于枕頭是日常生活必備的用品,人們制作了形形色色的枕頭,取樣不一,用途多樣,反映了當時的物質生活。除了最常用的布枕之外,古時還制作了石枕、玉枕、水晶枕,以及具有特殊效用的藥枕等。
木枕:枕中貴重之品,在古代是黃楊木枕,黃楊生長期長,取材不易,歷來視為高級木料,《酉陽雜俎》卷十八就提到:“黃楊木,性難長,世重黃楊以無火……為枕不裂”。唐人張祜還專門寫有《酬凌秀才惠枕》一詩,對黃楊木枕垂意頌詠。e5a48de588b67a6431333363353933詩云:“八寸黃楊惠不輕,虎頭光照簟文清。空心想此緣成夢,拔劍燈前一夜行”。可見,以黃楊木枕饋贈親友,亦是上乘禮物。
藤枕:用藤蘿之條編制而成,做工極為精簡,是古代人夏季使用之物。呂舸《藤枕》詩曰“藤枕消閑處,炎風一夜涼”。
瓷枕:把瓷器制成枕頭狀,其形色多種多樣,造型奇異,富有藝術性。
石枕:用石料做成的枕頭,大多使用于夏季,與竹席配伍,為乘涼之物。宋人王安石寫有《次韻歐陽永叔端溪石枕蘄竹簟》一詩,就對石枕竹席并相謳之。詩云:“端溪琢枕綠玉色,蘄水織簟黃金文。翰林所寶此兩物,笑視金玉如浮云”。
玉枕:古人視玉枕為珍寶,用此物自然也顯示其富貴榮華。
水晶枕:屬于稀世之品,使用者決非一般人家。有的水晶枕中夾有花枝等裝飾物,尤顯得光 彩照人。
藥枕:它把醫藥和日常起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通過藥物和睡眠的互導作用來達到保健療病的目的。早在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就開始運用保健藥枕防病治病,在治療頭頸痛方面取得較好的療效。到了宋、元、明、清,研究運用保健藥枕防病治病的人更是不乏其人。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到的:“明目枕”,內裝苦蕎皮、黑豆皮、綠豆皮、決明子、菊花等,具有明目開竅之效。清朝的慈禧太后對藥枕十分鐘愛,每年都讓人制作藥枕供其常年使用,以求清心明目,養神益智。
為什么古人的枕頭是方的?
會不舒服的,方枕頭并沒有明顯的優點,因為太硬,并且過高。
之所以用又高又硬的枕頭,是因為古人一直推崇高枕無憂。原始時代,人們用石頭或草捆等將頭部墊高去睡覺,后來隨著工藝流程的發展才有陶瓷枕頭的出現,陶瓷枕頭起源于隋代、得到發展是在唐代,兩宋及金、元時期最為鼎盛,明清兩代漸次衰退。
擴展資料:
古人的高7a686964616f31333431363038枕無憂:
先來了解一下高枕無憂的歷史典故。話說戰國時期,戰亂匪患無窮,百姓經常受到侵擾,在不安中生活。為了在夜里不受到侵害,軍和民都不敢枕枕頭睡覺,都趴在地上,用耳朵帖著地面睡,聽是否有侵入者的腳步聲。而高枕無憂指的是墊高了枕頭睡覺。比喻無憂無慮,不用擔憂。
所以古人喜歡用石頭、陶瓷、玉等這些做高枕頭。還因為涼快,人在入睡以后,頭部的溫度會升高,溫度高會導致難以入睡。古代的夏天沒有高科技來降溫,古人睡的硬枕則具有清涼、去熱的物理性能,他們便是用這種簡單實在的辦法來幫助自己入睡,低碳又環保。
其實在今天看來這個觀點是錯誤的。這樣的枕頭是容易造成頸椎勞損,不利于頸椎的保健的。睡覺時維持頸椎的正常生理狀態,才能使整個人體一起放松、休息。通常以一拳的高度最為適宜。
除了又高又硬的枕頭,其實古人也是有布料軟枕的。只不過那是冬天用的,不易保存,難以流傳下來,所以很少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枕頭 (睡眠寢具)
古代人睡覺多用硬邦邦的瓷枕頭,有什么講究嗎?
現代人們都注重睡眠質量,都知道一個好的枕頭對睡眠有多重要,一般來說,大家都喜歡柔軟的枕頭,不過我們的古人卻大多用硬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431363636邦邦的瓷枕頭。這令現代人費解:硬邦邦的枕頭能好用嗎?為什么古人不喜歡軟枕頭?其實,這與古代人特有的生活方式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首先,夏天用瓷枕有助于防暑降溫。不同于用布做成的枕頭,陶瓷的表面光滑而清涼,在沒有空調等降溫首段的古代,睡覺時枕著瓷枕頭,清清涼涼的,不失為一種享受,這也是古人智慧的一種體現吧。
其次,不像現代人一樣疲于緊張的生活節奏而疏忽養生,古人對養生則有研究得多,不管是在中醫還是現代西醫里,睡覺時用硬一點的枕頭其實是對頸椎和脖子的一種保護。而且古代人很早就發現,睡覺用瓷質的硬枕頭有助于促進形體的優美,是一舉多得的好東西。
另外,睡覺時用瓷枕頭也是古人保持發型的需要。大家都知道,古代人不管男女都是長發飄飄,每天要花不少工夫在梳頭和做發型上,而他們多有午睡的習慣,如果用軟的矮枕頭,早上梳好的發型就容易散,而用瓷枕就能較好的保持發型,避免了反復梳頭的繁瑣。
總之,瓷枕頭可以說是古人智慧的一種體現,難怪他們發明了“高枕無憂”一詞,又高又硬的瓷枕頭真的能解決不少生活中的煩惱呢。
古代為什么說高枕無憂
這是出自一篇古代典故。
春秋的時候,齊國有一位叫做孟嘗君的人,他在家里養了三千個客人,孟嘗君把這些人分成上、中、下三種等級!上等的客人每天都可以吃到大魚大肉、出門的時候還有車子可以坐;中等的客人每天只有吃到魚和菜;下等的客人每天吃到的就只有蔬菜而已。
有一天,孟嘗君的朋友介紹一個叫做馮諼的人到孟嘗君家,孟嘗君問他的朋友:“這個叫馮諼的人有什么專長呀?”朋友想了很久說:“好像沒什么專長耶!”孟嘗君聽了之后,就不怎么理會馮諼,家里的傭人看到孟嘗君不理馮諼,以為主人瞧不起馮諼,通通把馮諼當下等的客人招待。
馮諼心里很不高興,天天發牢*:“既然大家都瞧不起我,我干脆離開算了!”孟嘗君知道以后,就把馮諼由下等的客人升為上等的客人,還送給馮諼的媽媽吃的和用的東西,馮諼心想:“孟嘗君對我這么好,我一定要找機會報答他!”
有一次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431376562,孟嘗君派馮諼到薛地去討債,馮諼就假裝是孟嘗君下的命令,叫所有欠孟嘗君錢的人不用還錢,替孟嘗君買了個“義”的好名聲!后來孟嘗君被齊王國君解除了相國的官位,回到薛地去住的時候,薛地的人民都熱烈地歡迎孟嘗君呢!
過了不久,馮諼又對孟嘗君說:“一只兔子要有三個洞藏身,才能免除被獵人獵殺的危險。您現在住在薛地,就好像兔子只有一個洞,是很危險的!萬一齊國的國君對您不滿意要殺您,您連其他躲的地方都沒有呢!
所以,您現在還不能把枕頭墊高,安心地睡覺!”孟嘗君一聽:“那我該怎么辦呢?”馮諼:“這件事就交給我去辦!我會讓您象狡兔一樣,有三個安全的洞藏身!”于是,馮諼就跑去找梁國的國君梁惠王,告訴梁惠王孟嘗君非常能干,梁惠王聽了之后立刻派人帶著一千斤黃金、一百輛馬車去請孟嘗君到梁國做相國。
這個消息傳到了齊國,齊國的國君馬上慌張起來,趕快用隆重的禮節請孟嘗君回去齊國做相國。同時,馮諼又叫孟嘗君在薛地建立宗廟,用來保證薛地的安全。等到薛地的宗廟建好以后,馮諼就對孟嘗君說:“現在三個洞都已經挖好了,從今天起,您就可以把枕頭墊高,安心地睡覺了!”
后來,人們就用“高枕無憂”來形容做任何事情準備周全,感覺很安心、不用害怕的意思!
擴展資料:
近反義詞解析:
一、無憂無慮
【解釋】:沒有一點憂愁和顧慮。
【出自】:元·鄭廷玉《忍字記》第二折:“我做了個草庵中無憂無慮的僧家。”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用于人或動植物
二、枕戈待旦
【解釋】:戈:古代的一種兵器;旦:早晨。意思是立志殺敵,枕著武器睡覺等天亮。形容時刻準備作戰,。
【出自】:現代魯迅《準風月談·沖》:“我先前只知道武將大抵通文,當“~”的時候,就會做駢體電報,這回才明白雖是文官,也有深諳韜略的了。”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高枕無憂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