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因 1、國際背景:19世紀50年代,擴大殖民地成為列強的共同愿望 2、根本原因:英法企圖借修約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根本原因要從19世紀50年代世界形勢發展的特點來考慮。隨著工業的陸續完成,世界資本主義有了迅速發展,擴
1、您可以講解一下什么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嗎?
1、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 第一、清朝社會制度的腐朽和經濟、科技的落后。清王朝處于封建制度的衰敗時期,昏暗,各種矛盾加劇,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禁錮,使得社會生產力低下,科學技術落后,財政拮據,軍備廢弛,武器低劣,封建統治自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是英國與法國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在華侵略利益、趁中國爆發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聯手進攻中國的戰爭。英國人稱此次戰爭為“亞羅號戰爭”,因為這場戰爭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延續,所以也稱“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雖然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但是外國商品的輸入還不像外國資本家所期待的那樣迅速增加。這一方面由于中國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另一方面由于清政府雖已戰敗,但天朝大國的幻覺仍使它對外國商品和技術抱排斥態度。外國侵略者提出修改
2、第二次鴉片戰爭都簽訂了那些條約呢?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簡要過程為1856年戰爭爆發到1858年聯軍抵達天津附近海域為止簽訂《天津條約》,1858年爆發第一次大沽口戰役到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為止。其影響主要是進一步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 簡要過程: 1、1856年,英國借口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了北京,咸豐皇帝逃往承德,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大肆掠奪以后,將其焚毀。在這次戰爭中,沙俄出兵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從而成為最大的贏家。第二次鴉片戰爭以清政府與列強先后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等不平等條約而結束。
為什么說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 (1)繼續:①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一脈相承:都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變中國為英國等國家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②戰爭性質一脈相承;都是侵略性的非正義的殖民掠奪戰爭。③戰爭影響一脈相承:鴉片戰爭
3、第二次鴉片戰爭帶來了什么樣的影響呢?
繼續: 1、從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來看,都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變中國為西方國家的商品市常 2、戰爭性質來看,都是侵略性的非正義的殖民掠奪戰爭。 3、戰爭影響來看,兩次鴉片戰爭都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 擴大: 1、從侵略力量大小來看,鴉片戰爭
第一是喪失的領土和主權增多。第二次鴉片戰爭后,英國割占了九龍司地方,割占了中國東北、西北共約15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使中國領土完整進一步喪失。至于外國公使進駐北京的規定,更為外國侵略者直接控制清政府準備了條件。第二,外國侵略勢力的深入及擴展。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中國又增開了天津在內的11處通商口岸,使外國侵略勢力從東南沿海擴展到整個沿海。第三,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鴉片戰爭發生的根本原因是英國資本主義急切向外開辟市嘗原料產地。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后,英國打開了中國大門,取得許多侵略權益。英法美等國不滿足既得利益,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 兩次戰爭爆發的根本原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原因、目的、起止時間及導火線各是什么?(急)
1、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原因和導火線是:
1853年法國天主教神甫馬賴非法潛入我國廣西西林縣,披著宗教外衣,進行侵略活動。1856年,西林知縣張鳴鳳根據村民控呈。
調查據實后,將馬賴及不法教徒共26人逮捕歸案,依法判處馬賴及不法教徒2人死刑,其余分別論罪處罰。法國政府,借口挑起侵華戰爭。
2、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目的是:
英、法為了擴大侵略權益而發動的侵華戰爭。美、俄坐收漁人之利。
3、起止時間:
1856年10月到1860年10月。
擴展資料:
1860年10月24日、25日,奕欣分別與額爾金、葛羅交換了《天津條約》批準書,并訂立中英、中法《北京條約》。
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有開天津為商埠;準許英、法招募華工出國;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退還以前沒收的天主教資產。
法方還擅自在中文約本上增加并任法國傳教士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自便。賠償英、法軍費各增至八百萬兩,恤金英國五十萬兩,法國二十萬兩。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簽訂后,英法聯軍開始撤離北京,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第二次鴉片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馬神甫事件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及其危害
原因:隨著西方國家工業*的陸續完成,世界資本主義有了迅速發展,擴大國外市場,掠奪殖民地,已經成為資本主義列強的共同強烈愿望。英、法、美等國根據已經取得的在中國的特權,一起向清政府提出“修約”的無理要求,就是企圖借機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當“修約”的要求遭到拒絕后,英法兩國就立即制造借口,發動武裝侵略,這就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
危害: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外國侵略勢力擴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長江中游;資本主義列強加強了對清政府的影響和控制,使清朝政局發生了變化;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直接原因
鴉片戰爭:
直接原因 林則徐虎門銷煙
根本原因 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
第二次鴉片戰爭:
直接原因 英國的“”亞羅號事件”和法國的“馬神甫事件”
根本原因 起初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華權益
第二次鴉片戰爭給中國造成了什么嚴重影響?清朝形成了怎樣的社會格局
影響
1.喪失的領土和主權增多。第二次鴉片戰爭后,英國進而割占九龍司地方一區,而沙俄割占中國1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使中國領土完整進一步喪失。至于外國公使進駐北京的規定,更為外國侵略者直接控制清政府準備了條件。
2.外國侵略勢力的深入及擴展。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中國又增開了天津在內的11處通商口岸,使外國侵略勢力從東南沿海擴展到整個沿海,從*漫延至島嶼,從沿海深入到內地。還有對外國人、外國船的特殊規定,使侵略活動更加有恃無恐。
3.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4.社會矛盾更加激化。鴉片貿易合法化、華工出國及允許外國人前往內地傳教,都使中國的社會矛盾更加激化。
社會格局
1.在*上,中國喪失了*領土和主權;清朝統治者集團,開始分化。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太平天國運動。
2.在經濟上,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內地,方便了它們傾銷商品,掠奪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使中國難以抵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沖擊。同時,中國洋務運動興起,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是英國與法國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在華侵略利益、趁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聯手進攻清朝政府的戰爭。
因為英法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發動戰爭,所以被英國人稱為“亞羅號戰爭”(The Arrow War)。又稱“英法聯軍之役”(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或“第二次中英戰爭”(Second Anglo-Chinese War)。同時因為這場戰爭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即鴉片戰爭,相對于第二次而言)的延續,所以也稱“第二次鴉片戰爭”。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了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并掠奪珠寶、將其焚毀。戰爭中沙俄出兵后以“調停有功”自居,并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從而成為最大的贏家。戰爭以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結束。
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先后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等和約,列強侵略更加深入。中國因此而喪失了東北及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戰爭結束后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了太平天國,維持統治。
1860年10月24日、25日,奕欣分別與額爾金、葛羅交換了《天津條約》批準書,并訂立中英、中法《北京條約》。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有:開天津為商埠;準許英、法招募華工出國;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退還以前沒收的天主教資產。法方還擅自在中文約本上增加:“并任法國傳教士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自便”;賠償英、法軍費各增至八百萬兩,恤金英國五十萬兩,法國二十萬兩。
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簽訂后,英法聯軍開始撤離北京。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
1858年5月,英法聯軍侵占大沽炮臺,并以進攻北京作為威脅。6月23日,迫使清政府與英、法、俄、美四國分別簽訂了《天津條約》。主要內容:公使進駐北京;開放牛莊、登州、臺南、淡水、潮州、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
外國商船可以自由駛入長江一帶通商口岸;外國人可以到內地游歷經商;外國傳教士可以到內地自由傳教;中國對英、法兩國賠款600萬兩白銀。
1860年10月,英法侵略軍占領北京。侵略者以焚毀皇宮作為威脅,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條約》,作為《天津條約》的補充,續增的條款包括: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給英國;準許外國人在中國買賣人口;將已充公的天主教教堂財產發還,法國傳教士可以在各省任意租買田地,建造教堂;對英、法兩國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
參考資料:第二次鴉片戰爭-百度百科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簡介
這個問題在人教版高中教材第一冊的第一單元中講到
英法資產階級第一次聯合侵略中國的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資產階級對清朝發動的一次侵略戰爭。這次戰爭是第一次 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因此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后,英、法、美等國的資本主義經濟有了進一步發展,迫切要求向 外侵略擴張,以便尋找新的市場和原料產地。英國資產階級原以為憑借《南京條約》就 可以迅速打開中國市場,獲取巨額利潤。但由于中國自給自足的社會結構沒有改變,對 外國商品的進入有頑強的抵抗作用,英國的工業品沒能占領中國市場。
(為了向中國傾銷 商品和掠奪中國的廉價原料,英國想通過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戰爭,打開中國的市場,即根本原因)發動了戰爭.
咸豐四年(1854年),英國借口《望廈條約》中有12年可以修約的規定,援引片面 最惠國條款,要求全面修改《南京條約》,以進一步擴大鴉片戰爭中所得到的權益,得 到法國、美國的支持。清政府拒絕了“修約”的要求。英、法、美未達目的,叫嚷要訴 諸武力。但當時英、法正與*進行克里米亞戰爭,無力在中國開辟新的戰場,美國也 因國內局勢不穩,不可能發動侵華戰爭,“修約”問題便暫時擱置起來。咸豐六年 (1856年),美國借口《望廈條約》屆滿12年,要求全面修改條約,得到英法的支持。 清政府再次拒絕了這一要求。英國認為,只有采取強大的軍事壓力,才能從中國取得更 多的權益。于是,英、法兩國各自尋找發動對華戰爭的借口。
1856年,英國終于制造了一個“亞羅號事件”。“亞羅”號是一艘走私鴉片的中國 船。1856年10月8日,廣東水師在黃埔逮捕了船上2名海盜和10名涉嫌船員。英國駐廣州 領事巴夏禮借端生事,說該船是英國船,要求中國方面放還人犯并道歉。兩廣總督葉名 琛屈服于英國的壓力,同意交還人犯。但巴夏禮拒絕接受。10月23日,英*艦悍然開 進內河,挑起戰爭。葉名琛不作任何準備,反而下令不準放炮還擊,致使英軍長驅直入, 迅速將內河沿岸炮臺攻占,并一度沖入廣州城內。廣東人民和部分愛國官兵對進犯的英 軍進行了堅決的抵抗和打擊,迫使英軍于1857年1月20日退出珠江內河,撤往虎門口外, 等待援軍。 1857年春,英國政府任命前加拿大總督額爾金為全權專使,率一支海陸軍前來中國, 同時,建議法國政府共同行動。
在此之前,法國借口“馬神甫事件”正在向中國交涉,進行敲詐勒索。于是接受英 國建議,派葛羅為全權專使,率軍參加對中國的戰爭。
1857年10月,額爾金和葛羅率艦先后到達香港。11月,美國公使列衛廉、*公使 普提雅廷也趕到香港與英法公使會晤,支持英法的行動。12月,英法聯軍5000多人編組 集結完畢。額爾金、葛羅在27日向葉名琛發出通牒,限48小時內讓城。葉名琛以為英、 法是虛張聲勢,不作防御準備。12月28日,聯軍炮轟廣州,并登陸攻城。29日,廣州失 陷,葉名琛被俘,解往印度加爾各達,1859年病死于囚所。
英、法聯軍占領廣州后,四國公使糾結北上。1858年4月,四國公使在白河口外會 齊,24日即分別照會清政府,要求派全權大臣在北京或天津舉行談判。英、法公使限定 6天內答復其要求,否則將采取軍事行動。美、俄公使佯裝調解,勸清政府趕快談判。 清政府不能正確判斷英、法下一步的行動,又指望美、俄調停,既不作認真的戰爭準備, 又沒同侵略軍作戰的決心。
1858年5月20日上午8時,額爾金、葛羅在聯軍進攻準備完成之后向清政府發出最后 通牒,要求讓四國公使前往天律,并限令清軍在2小時內交出大沽炮臺。上午10時,聯 軍轟擊南北兩岸炮臺,各臺守兵奮起還擊,打死敵軍100余人。 但是由于清朝官吏臨陣逃跑,后路清軍沒有及時增援,致使炮臺守軍孤軍奮戰,最 后各炮臺全部失守。聯軍隨即溯白河上駛,到達天津,還揚言要進攻北京。清朝統治者 感到戰守兩難,立即派出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前往天津議和。
6月26日和27日,中英《天津條約》和《中法天津條約》分別簽訂。美、俄兩國則 在此之前就分別與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這些條約規定了公使駐京、增開商埠以 及賠款等內容。此外,*還趁火打劫,在5月底迫使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了《中俄璦 琿條約》,割去了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天津條約》簽訂后,英法聯軍退出天津,準備來年進京換約。1859年,英國派普 魯斯為公使到中國赴任和換約。普魯斯和法國公使布爾布隆于6月中旬帶領艦隊和海軍 陸戰隊開到大沽口外。清政府安排英、法公使由北塘登陸進京換約,普魯斯斷然拒絕, 堅持要清政府拆除白河防御、乘艦帶兵入京的無理要求,并限期撤防。
1859年6月24日晚,侵略軍炸斷攔河大鐵鏈兩根。25日,英國艦隊司令率10余艘戰 艦、炮艇突襲大沽炮臺。此時大沽炮臺經蒙古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整頓,加強了兵力, 改善了武器裝備。面對侵略軍的野蠻進攻,守軍奮起反擊,激戰一晝夜,擊沉、擊傷英 法軍艦10余艘,斃傷侵略軍600余人,英國艦隊司令何伯也受重傷。聯軍受此挫敗,狼 狽逃出大沽口。
英法聯軍在大沽戰敗,使英、法政府大為惱怒。額爾金、葛羅再次成為全權代表, 分率英軍1.8萬人和法軍7000人,氣勢洶洶地殺向中國。1860年4月,侵略軍占領舟山, 5月、6月占領青泥洼(大連)和煙臺,封鎖渤海灣,完成了進攻天津、北京的部署。
1860年8月1日,英法軍艦30多艦,集結于北塘附近海面。北塘沒有設防。8月12日, 聯軍在北塘登陸,迅速占領北塘西南的新河、軍糧城和塘沽,切斷了大沽與天津之間的 主要交通線。8月21日,聯軍占領大沽炮臺。僧格林沁所部退至北京東南的張家灣、通 州(今通縣)一帶。聯軍乘勝占領天津。
清政府立即派人至天津乞和,英、法聯軍不予理睬,進*通州。清政府又派怡親王 載垣、兵部尚書穆蔭為欽差大臣,到通州求和,英、法聯軍提出極為苛刻的條件。9月 18日,聯軍攻陷張家灣和通州,21日陷京郊八里橋。僧格林沁等撤往北京城。咸豐帝令 其弟恭親王奕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